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园地

在病痛中,用音乐疗愈身心

作者: 来自:解放日报 时间:2023-01-02 21:33:30

自古以来,乐(樂)与药(藥)同源。恰到好处的音乐对身心都有一定的治愈力

当身体与疾病斗争时,不妨通过那些让自己心情舒畅、心境平和的音乐找到一个精神的出口

音乐真的可以治病吗

一份发表于瑞士《神经科学前沿》杂志的研究发现,人在听钢琴、小提琴等音乐时,疲劳感会降低,负面情绪会有所减轻。近年来,不少科学研究都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专业意义上的音乐治疗并不只是听音乐这么简单,而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音乐治疗是一个音乐、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神经科学等交叉的新兴学科,而专业的音乐治疗师则需要丰富的学科知识。目前,音乐治疗已部分运用于自闭症、癌症患者的辅助治疗中,能起到很好的心理疏导作用

当下,大多数人无法对自身进行专业意义上的音乐治疗,但还是可以通过聆听以下一些经典的中外音乐作品,令身心得到舒缓


《哥德堡变奏曲》

在药店售卖的“良药”


1741年,俄国驻德国德累斯顿大使凯塞林克患上了失眠症,请演奏家哥德堡找巴赫写一些曲子,好让自己在失眠时消磨长夜。不久后,巴赫写下了羽管键琴作品《哥德堡变奏曲》。

这部作品被后世钢琴家喻为“一匹人人都想驾驭的战马”,也是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宏的变奏曲之一。钢琴家朱晓玫曾经开玩笑说,这部作品应该在药店里售卖,因为它能让人找到平衡、舒畅和安宁的感觉。

《哥德堡变奏曲》共分32段,由主题、30段变奏和主题重现构成。这30段变奏仿佛是人生的30个章节,人生的各种经历都能在里面找到。变奏13是朱晓玫个人最喜欢的,它的旋律简单而感人。很多听众特别喜欢变奏25,旋律中有很多不和谐的音程,非常现代,很浪漫,甚至有点像肖邦的作品。而朱晓玫在演奏这段的时候,则会联想到京剧里的哭腔。

中国人或许是最容易听懂巴赫的。中国道家哲学里最高的境界是宁静,巴赫的作品中就有一种宁静的喜悦,没有大喜大悲,没有戏剧冲突,于平静中蕴藏着深沉的力量。

当年,凯塞林克大使用一只装满100枚金路易的金杯酬谢巴赫,这是巴赫一生中获得的最大一笔酬劳。如今,这首作品的价值早已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它是属于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哥德堡变奏曲》共有100多个录音版本,钢琴家罗莎琳·图雷克、“钢琴怪杰”格伦·古尔德等人的演奏版本都被视为经典之作。

除了《哥德堡变奏曲》,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法国组曲》《英国组曲》等作品也都能够抚慰心灵,适合在烦躁不安或身体不适时聆听。


肖邦《夜曲》

“泪眼望花花不语”


波兰作曲家肖邦一生写过21首《夜曲》。初听其中任何一首,都很难不被其哀婉、略带忧伤的旋律所吸引。事实上,肖邦的音乐性格有很多层面,他并不是一位仅以忧郁为底色的作曲家,他的音乐也不仅仅是花前月下的无病呻吟。

21首《夜曲》如同21个谜、21个秘密。肖邦向静谧的夜色倾诉着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对故国的悲痛、对爱情的向往,以及对自由的珍视。早期的《夜曲》具有很高的“颜值”,非常悦耳动听。比如《夜曲》第15号,如同一番自我的心灵对话。中期的《夜曲》和其早期的音乐性格很不相同:《夜曲》第48号之一有一种悲剧性在里面。《夜曲》第55号之二、第61号以及第62号的两首,是典型的肖邦晚期作品。那时候他的身体越来越虚弱,一种充满自省的哲思在他的音乐中逐渐生长,并以复调的形式表现出来。第62号的第1首有种特别超脱的美。第62号的第2首则是肖邦最后的《夜曲》,透着一种“泪眼望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无奈与悲凉。

在钢琴家陈萨看来,肖邦的魅力在于一种迷人的“复合性”,他的音乐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情感,既有多愁善感的细腻情思,又有波涛汹涌、矢志不渝的外向宣示,他能把这些气质高度平衡,并以一种充满诗意和高贵的口吻表达出来。

在肖邦生活的年代,肺结核在欧洲肆虐。长期乏力、持续咳嗽、呼吸不畅、神经疼痛导致肖邦常常无法工作。在生命的最后10年里,他写下了《降b小调奏鸣曲》和《b小调奏鸣曲》《f小调幻想曲》《幻想波兰舞曲》及《船歌》等杰作。这些都是来自他灵魂的声音,给后世许多听众以精神上的抚慰。


德彪西的钢琴曲

“暗香浮动月黄昏”


德彪西一生都在与他不佳的健康状况作斗争,他的音乐想象力却健康而丰富。纵观西方音乐史,德彪西在法国音乐文化中的地位可以与波兰的肖邦、匈牙利的李斯特、俄罗斯的柴可夫斯基相媲美。钢琴家盛原认为,德彪西也许是所有法国音乐家中最不“法国”的一位,他的音乐中充满西班牙元素、波希米亚元素、阿拉伯元素、古希腊元素、东方元素……法国传统风格在他的音乐语汇中只不过是组成他五彩音乐万花筒中的一片彩纸。

聆听德彪西的作品,不必试图像听流行音乐一样哼出他的旋律,不妨放弃对旋律的跟踪,静心聆听音色之美,感受光影之美,听着听着,不仅身心会得到放松,五官似乎也会被随之打开。

《水中倒影》选自德彪西的《意象集》,作曲家用有声之音写出了无声之寂静。乐曲开始时,浮动的和弦犹如潺潺流水,中间的旋律喻示着水中倒影。一系列滑音和弦像一阵柔和的微风。缓慢的主旋律在不断变幻的和声衬托中,刻画出水中倒影的清澈轮廓。德彪西如同印象派画家那样层层叠叠细腻地描绘着,而听众则仿佛长时间注视着倒影,感受它在光线中的变化。

《黄昏中的空气与香味》创作灵感来自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黄昏的和谐》:“每朵花宛如香炉散放芬芳,声音与馨香在暮霭中回荡着,忧郁的圆舞曲和慵懒的昏眩……”用音乐描绘味道,是德彪西非常擅长的。聆听这首曲子不禁让人想起那句诗:“暗香浮动月黄昏。”

《雨中花园》是德彪西钢琴套曲《版画集》的第三首,他用独特的和声表现了天色由阴郁转为光亮的过程,听众眼前的画面会出现丰富的色调变化。在这部作品中,钢琴似乎在作画,音阶似水,和声如影。

《月落荒寺》的和声透明而神秘,充分发挥出钢琴晶莹剔透的音色,自然而然地营造出清冷月色洒落空山荒寺的意境,有一种疏淡清雅之美。


五音通五脏

养肺首推《阳春白雪》


中国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音乐与人体的关系。祖国医学将把五音(宫、商、角、徵、羽)与人体五脏(脾、肺、肝、心、肾)、五志(思、忧、怒、喜、恐)联系起来。《金匮真言论》认为,宫属土,通于脾;商属金,通于肺;角属木,通于肝;徵属火,通于心;羽属水,通于肾。五音通五行,对五脏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音乐动血脉,统精神,而和正心也”。

据此理论,养肺的最佳曲目首推《阳春白雪》。这首曲子曲调高昂,包括属于土的宫音和属于火的徵音,前者助长肺气,后者平衡肺气,再加上属于肺的商音,有助于梳理肺气。最佳聆听时间是下午3点至晚间7点之间,一般来说,体内的肺气在这个时段比较旺盛,随着曲子的节奏一呼一吸,能令人身心舒畅。

此外,心慌、胸闷、失眠,可多听养心曲,比如《紫竹调》。这首曲子将属于火的徵音和属于水的羽音相结合,旋律起伏爽朗,情绪乐观。

肝不好容易使人心情抑郁,不妨听听《胡笳十八拍》。它具有非常浓郁的抒情气息,汉匈音调糅合在一起,音乐形象十分鲜明。

养脾曲目首推《十面埋伏》。这首曲子中运用了比较频促的徵音和宫音,可以促进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养肾,不妨听听《梅花三弄》。肾气需要蕴藏,这首曲子中的五音搭配十分合宜,不经意间运用了五行互生的原理,使人神清气爽,倍感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