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本市新闻

枣庄市坚持理论宣讲普及工作,把“大道理”讲成“家常话”,把好声音送到百姓身边

作者: 来自:大众网 时间:2023-06-20 13:30:00

  6月19日,枣庄市聚力品牌引领,搞活理论宣讲新闻发布会在枣庄会展中心召开。

  枣庄市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孙海鹏,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景龙,薛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翁增光,滕州市大坞镇党委委员、宣传科科长杜合营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会上,孙海鹏说道,近年来,枣庄市坚持分众化、对象化、互动化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等宣传宣讲,理论宣传普及率、到达率、针对性和感染力持续提升,有力推动了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是强化“三项保障”建队伍,夯实宣传普及支撑力。其中,首先是强化制度保障。将理论宣传普及工作纳入宣传思想工作年度要点,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持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网络。出台《枣庄市理论宣讲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切实发挥理论宣讲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有机联动,推动了宣讲活动与志愿服务工作有机结合,实现了宣讲活动的规范化、常态化。二是强化组织保障。近年来,先后举办全市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骨干培训班、全市理论宣讲骨干培训班等,通过现场授课、示范宣讲等形式,每年对全市宣讲骨干进行专题辅导。围绕理论政策、文明法治等宣讲主题,组织宣讲员集中研讨、备课、试讲,编写宣讲提纲、精心打磨课件,确保宣讲取得实效。三是强化人才保障。按照“壮大主力+选好外援+建设梯队”的原则,打造层次丰富、广泛覆盖、专兼结合的宣讲队伍。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等重大主题集中宣讲,组建市委宣讲团。选聘理论研究宣讲能力强的市级兼职教授19名,实行动态化管理,每名教授每年宣讲不少于20场。结合基层常态化宣讲,组建市、区(市)两级8支宣讲队伍和红色宣讲团,总人数6300余人,形成一支规模大、覆盖广、服务优的宣讲队伍。

  二是探索“三条途径”搭平台,增强宣传普及感染力。其中,首先是立足实践阵地深入讲。发挥党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农家书屋等固定学习“主阵地”功能的同时,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将理论知识从“会场”延伸到“现场”,充分利用党史村史馆、党性体验馆、革命纪念馆、公园、广场作为常态化宣讲场所,把宣讲课堂搬到农家院坝、田间地头、文化广场、建筑工地等基层一线小场景。今年以来通过“见缝插针”的灵活方式开展各类宣讲活动3680余场,将理论宣讲融入日常、经常、平常,不断扩大覆盖面、提升影响力、增强吸引力,真正把各级党委政府的好政策、好声音送到百姓身边。二是立足掌上云端便捷讲。依托“枣庄宣讲”微信公众号、“指动枣庄”手机客户端等网络平台开设宣讲专栏,不定期展播优秀宣讲视频。今年以来,录制“五支队伍”进校园宣讲视频16部,全市学校集中播放1600余次,广受师生欢迎。三是立足红色课堂沉浸讲。组织党史研究专家、党员志愿者等红色宣讲团成员,到台儿庄大战纪念馆、铁道游击队纪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性教育基地开展宣讲,引导干部群众在“沉浸式”宣讲课堂中坚定信念、勇担使命。

  三是拓展“三种模式”强服务,提升宣传普及吸引力。其中,首先是采用“点单派单”精准讲。针对不同群体特点,丰富宣讲形式手段,推出“微宣讲”进机关、“理论政策进万家”“理论宣讲赶大集”等品牌化宣讲活动。在枣庄文明网等平台发布“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等宣讲主题,打造群众“点单”、部门“派单”、宣讲团“接单”、听众“评单”的宣讲模式,开展“菜单式”宣讲1100余场,推动理论需求与供给精准对接。二是创新“小戏小剧”生动讲。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等宣讲主题融入鲁南小鼓、柳琴戏等地方文艺形式,集中开展“理论宣讲赶大集”活动7场,让群众在观赏“小戏小剧”的同时接受思想教育。三是“理论政策”百姓讲。统筹开展“中国梦”系列百姓宣讲和“理论政策进万家”活动,组织百姓宣讲员用身边人、身边事诠释理论政策,编印《“新枣庄·新时代·新故事”》等理论宣讲读物5100余册,把“大道理”讲成“家常话”,让群众既“听到”又“听懂”。

  四是坚持“三级联动”创品牌,扩大宣传普及影响力。其中,首先是市级打造“‘枣’学‘枣’讲”品牌。在梳理总结近年来枣庄市宣讲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枣庄特色理论普及活动“理论政策进万家”,巧借“枣”字谐音,展现枣庄市“早”学习、“早”宣讲的特色,推出“‘枣’学‘枣’讲”宣讲品牌,有效串联起现有的宣讲活动,在连点成线中充分发挥宣讲品牌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二是县级形成“一区(市)一品牌”格局。各区(市)结合地方特色,打造系列理论宣讲品牌9个,今年以来开展宣讲活动8600余场次。

  滕州“滕言善语”宣讲品牌弘扬墨子、鲁班文化,积极打造启智润心的“文化讲堂”;薛城区“薛思明理”宣讲品牌从“讲政策”到“做实事”,依托薛绒花志愿服务开展理论宣讲普及;山亭区“亭在理”宣讲品牌聚焦队伍建设、阵地拓展、品牌打造三项重点,创新构建“1+N”宣讲工作格局;市中区“花开市中”理论宣讲品牌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阵地整合理论宣讲资源,做到群众在哪里,宣讲活动就开展到哪里;峄城区“峄起学习”宣讲品牌,创新线上线下各类宣讲载体和传播手段,精心烹制理论“大餐”,让理论宣讲“有滋有味”;台儿庄区“理响讲台”宣讲品牌,将“讲台”搬到群众身边,把干事创业的信心决心传递给群众等,在全市形成“一区(市)一品牌”的大宣讲品牌矩阵。三是镇(街)涵养“百花齐放”生态。各镇(街)充分利用镇域内独特资源,涵养独具地方特色、百花齐放的宣讲品牌生态,目前全市65个镇(街)共有130余个宣讲品牌。如,峄城区阴平镇结合党史宣讲、红色宣讲,创立“红色大篷车”宣讲品牌,利用“红色大篷车”便于移动的优势,打造理论政策移动课堂,同时深入挖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作用,发挥动静相宜、互补提升的优势,在村级延展创立“红色茶棚”宣讲品牌。全市通过深入实施宣讲品牌引领工程,有效推动理论宣讲实起来、活起来。

  新闻伴读

  发布会现场问答实录

  记者:百姓宣讲是基层理论宣讲的重要载体和手段,请介绍一下我市百姓宣讲活动工作开展情况。

  枣庄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景龙:正如您所言,百姓宣讲是基层理论宣讲的重要载体和手段,也是一门用小故事讲活大道理的艺术,既要有意义也要有意思,只有群众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党的创新理论才能入脑入心。百姓宣讲在推动创新理论普及化大众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了解、掌握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和方针政策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枣庄市委宣传部以推进“‘枣’学‘枣’讲”品牌建设为统领,牢牢把握“中国梦·新时代”主题,以小见大,以点带面,通过“小故事、小屏幕、小作品、小课堂”宣讲形式,以通俗化大众化的语言讲好百姓故事,让理论宣讲更接地气、更具活力、更显成效。

  一是“小故事”讲清“大道理”。针对宣讲人群和受众差异,精心挑选宣讲员,建立宣讲集体备课制度,全面提升宣讲员宣讲水平。精准对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理论宣讲需求,为基层宣讲员提供身边人、身边事等鲜活素材。编辑《枣庄成语典故》,组织开展“理论政策进万家”“双百结对联动”“送微宣讲进机关”等宣讲活动,用群众听得懂、愿意听、听得进的话,讲述普通百姓亲历亲闻亲为的实践故事,阐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深受干部群众欢迎。

  二是“小屏幕”解读“大政策”。面对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新变化,灵活运用“微宣讲”“云宣讲”形式,推进“互联网+理论宣讲”工作,使党的理论政策在线上动起来、活起来。利用枣庄宣讲微信公众号发布宣讲视频,由专家学者线上讲学,聚焦全市改革攻坚任务,结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2023年版)》等重点理论学习用书,按照“需要什么就讲什么、缺什么就讲什么”的原则开展“点单”授课,培训党员干部5.6万余人次。通过举办论坛讲座、展览展演、演讲朗诵、线上线下“市民大讲堂”等活动,举办线上系列公益讲座,汇聚起强大的主流声音和立体化的传播声势。

  三是“小作品”释放“大能量”。注重创新理论阐释方式手段,运用文艺宣传等形式打造宣讲精品,激励理论工作者用优秀作品回应时代关切,讲好枣庄故事。开展枣庄市优秀理论宣讲微视频评选,表扬推广优秀视频作品8部,多方面、立体化展示新时代枣庄改革攻坚、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新形象新成就。结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鼓励广大文艺宣讲志愿者积极作为,编排《党的精神闪金光》《走亲戚》等柳琴戏、快板、歌曲等文艺作品,让广大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教育。

  四是“小课堂”带来“大实惠”。聚焦打通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针对不同需求开展精准服务,实现理论宣讲与惠民服务的有机结合。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青草学堂”活动,为300余名中小学留守儿童提供“教育”与“托管”相结合的公益性假期服务,开设青少年思想道德特色课程,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学校。开展“舞前十分钟·文明讲场”宣讲活动,在群众广场舞集中活动前,组织志愿者结合法律、医疗、交通、教育等群众关心的理论政策开展主题宣讲,有效传递了党的好政策、惠民好声音。

  记者:打造理论宣讲品牌是提高理论宣讲质量和水平的有效途径,请介绍一下基层宣讲品牌建设情况。

  枣庄市薛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翁增光:近年来,薛城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整合宣讲资源,2018年10月,成立“薛思明理”宣讲团,建立起“1+8+N”宣讲体系,同时,也涌现出“青草学堂”“五色宣讲”“山里红”等宣讲子品牌,真正将党的创新理论讲到干部群众心里去,转化到干部群众行动上。2022年10月,“薛思明理”宣讲团被中宣部评为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在具体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

  一是培养宣讲队伍,夯实理论宣讲工作基础。“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薛城区立足本土特色,通过制度引导、搭建平台、专题实训等,建强用好专家学者、领导干部、基层党组织书记等8支理论宣讲队伍,N个宣讲小分队,就近就便为身边群众开展常态化宣讲,构建起了立体式、多层次、全覆盖的大宣讲格局。目前,全区共储备骨干宣讲员1100余名、专兼职宣讲员1.2万余名,先后有8名“薛思明理”宣讲团成员荣获山东省红色故事讲解大赛金牌讲解员。

  二是优化宣讲内容,丰富理论宣讲产品供给。秉持“群众需要什么,就讲什么”的宣讲理念,紧跟百姓需求,组织800多名理论宣讲志愿者深入村居社区、学校企业,收集整理不同群体的理论需求意见建议500余条,制作《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等宣讲菜单22个,组织区各类文艺团体创作《俺村四十年》《串门》等文艺宣讲作品42个,形成“理论宣讲需求菜单”,以菜单式双向选学的方式,满足基层理论需求。

  三是创新宣讲方式,增强理论宣讲实际效果。其中,一是聚焦主题主线讲。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党的二十大精神,策划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村(居)行”“讲实事、悟思想、感党恩、跟党走”等主题宣讲活动1800余场次,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百姓喜听爱听的语言,不断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薛城落地生根。二是结合身边实践讲。紧紧围绕“工业倍增”“高质量发展”等重点工作部署,聚焦优化营商环境、乡村振兴、民生难题和重点项目建设等中心工作,组织领导干部、基层党组织书记带头上讲台,以身边人身边事、说变化谈感受的形式,开展党的理论政策宣讲2700余场,覆盖基层干部群众22.3万余人。三是立足红色基因讲。充分发挥铁道游击队纪念馆、运河支队记忆馆、沙沟受降地遗址遗迹等红色资源,组建红色宣讲团,通过实地实物、互动体验等形式开展沉浸式宣讲,受众达22万余人次。用活身边的红色资源,在铁道游击队景区打造的红色情景剧,《人民日报》头版对此进行报道。四是融合线上线下讲。推动“面对面”宣讲与“面对屏”宣讲对接融合,借助“两中心一平台”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宣讲阵地。线上通过区融媒体中心推出了“薛思明理”系列微宣讲42期、《一起学报告》短视频23期,打造随时可听、随地可学的移动讲堂。线下立足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场所和载体,把宣讲课堂搬到基层一线,真正做到了和广大群众“面对面”“心贴心”。

  记者:群众在哪里,宣讲阵地就延伸到哪里,请问在基层是如何开展理论宣讲工作的?

  滕州市大坞镇党委委员、宣传科科长杜合营:作为一名基层宣讲工作者,现将个人宣讲工作体会和感悟分享给大家。镇村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努力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破解基层理论宣讲“无人讲、不会讲、讲不好”难题,让群众坐得下、听得进、弄得懂、记得牢,是我们基层宣讲员的任务和使命。作为一名基层宣讲员,我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好理论宣讲工作。

  一是聚焦群众需求,找准宣讲“结合点”。围绕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宣讲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节点化,把党的创新理论宣讲与群众满意度工作、各项事业发展实践相结合,精心设计党的建设、经济发展、文体生活、移风易俗、社会治安、人居环境、基本医疗、基本教育8类宣讲“菜单”,以小故事、小切口,展现大主题、大道理。比如,我们开展“大坞大发展,我该怎么办”“我运动我健康”乡村广场舞宣讲等系列活动,起到良好效果,特别是我们打造“凫山快乐成长营”,开设困境儿童托管新模式宣讲,被人民日报、省委改革办点赞认可。

  二是建好宣讲队伍,扩大宣讲“朋友圈”。做好新时代基层理论宣讲工作,关键在宣讲者,重点是强化宣讲队伍建设。统筹整合体制内外资源,先后建立领导干部小院宣讲团、百名基层党组织书记宣讲团、返乡大学生微信宣讲团、百姓宣讲团、凫山文化宣讲团、老兵宣讲团等6支宣讲团,打造“干部讲政策、专家讲理论、百姓讲故事、老兵讲奉献、学生讲科技”宣讲矩阵,全方位覆盖宣讲对象所在领域,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三是创新宣讲方式,打造宣讲“大名片”。围绕丰富宣讲载体,构筑“定点+入户+示范”宣讲体系。利用每周四开展的大坞大讲堂,发挥支部书记被群众认可、接受度高的优势,持续开展“百名书记宣讲”活动,开展宣讲236场次,受众2.5万余人。着力开展“有事我来办”入户宣讲活动,组织志愿者、网格员、群众代表,组成百姓宣讲团,每周三开展志愿入户宣讲活动,实现了“志愿入户走起来,党的创新理论聊起来,群众满意笑起来”的效果。广泛开展“学习身边榜样”活动,评选出“最美媳妇”“最美婆婆”“最美庭院”等模范362人次,组织先进模范进村庄、进企业、进学校开展宣讲活动1260场,引导广大党员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良好风尚。

  四是挖掘特色资源,形成宣讲“新优势”。探索建立大学生微信宣讲制度,鼓励大学生在村微信群里宣讲党的政策、传递科学知识;大坞籍23名返乡大学生微信宣讲和志愿医疗服务被共青团中央、人民日报宣传报道。利用洪山口大会战记忆馆、党史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将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宣讲与红色教育基地现场学习有机结合,让干部群众在实景、实物、实例中感受到党的创新理论,让更多的人从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中汲取精神力量。